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监察攻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监察攻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康熙王朝》姚启圣深得圣心,却为何又功成身退不愿为官?
那是因为姚启圣深知康熙皇帝的秉性,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的古训,深知一代名将周培公的下场。论功劳,姚启圣只有平台一功,而周培公却有平三藩、收辅臣及平定太监造反等诸多功勋。可是二人的下场却天差地别,周培公在平三藩即将胜利之时被召回,授盛京将军,在苦寒之地郁郁而终。而姚启圣则在收复台湾之后主动乞骸骨,告老还乡,康熙则封他西湖侯,并赐他行宫一座,藏书万卷。这二人都是治世能臣,可下场却天差地别,原因就在于两点,一是“知进退”,二是能否会“藏”。
周培公被康熙发掘以后便屡立功勋,从蜡烛没捻就能判断出来太监造反,平了杨启隆的叛变。与图海带三千家奴平察哈尔王,单刀赴会招抚王辅臣,与吴三桂决战鄂湘,战功赫赫,吴三桂大败已成定局。可是此时满朝上下(尤以满臣为多)都开始弹劾周培公,原因便是害怕此时手握几十万精兵且又能征善战的周培公成为第二个吴三桂。
康熙是最多疑的人,他在平鳌拜的时候便派人监视过自己的心腹手足魏东亭,更何况是汉人大臣周培公呢。所以康熙就坡下驴,急召周培公回京,而令图海为主将,将这件不世之功给了满人图海。而功高盖主的周培公却被发到了满人的老窝——盛京,在那里周培公是翻不出什么浪花的。
所以周培公的结局悲惨就在于他不知道在该退出的时候退出,并且不知道守拙,每次康熙的意图他都能领会,并且当众表达出来。哪个皇帝会希望自己的臣子能这样清楚自己呢,皇帝需要的是下边人的无条件服从和自己的天威难测,绝不会希望自己肚子里有一条蛔虫。
而姚启圣显然从周培公这里吸取了经验教训。姚启圣是一个怪人,从封疆大吏做到了九品司厩,更是让顺治谕旨此人决不可再次重用。他之所以能进入康熙皇帝的法眼,那就是因为这是周培公临终前的举荐。姚启圣此人持才傲物,目空一切,是康熙最厌烦的人。康熙更是对姚启圣直言“有时候朕真想杀了你”。
可是康熙还是重用了姚启圣,那是因为只有姚启圣才能对付施琅,才能尽快平台。康熙力排众议,给了姚启圣节制诸省台务的大权,而这也让姚启圣得罪了不少满族显贵。平台之策在几年之后终于显出作用,台湾在姚启圣的施琅的通力合作之下收复。
这时候的姚启圣立即回京面见康熙,祈求告老还乡,并拍了他的一次大马屁。他说能生于康熙之年是姚启圣之大幸。因为只有康熙才会用姚启圣,让他来完成这不世之功。康熙在这个狂傲的士子嘴里听到了服软的话,自然是开心的莫名,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并封他为西湖侯,赐行宫一座,藏书万卷。
功劳巅峰知道修退路,这就是姚启圣的聪明之处,他若是留在朝中做官,想必早晚会让恨他入骨的康熙处死。而做个逍遥侯爷,才是最好的下场。
至于康熙,自然也乐见此事。因为他要做的是千古圣君,必须要优待功臣,一座行宫和有名无实的侯爵确实算不了什么,更何况姚启圣七旬老者,也没有多大的威胁。真让他回老家,路上还真不一定说什么浑话呢。
以上。
姚启圣,在《康熙王朝》里是“汉臣三部曲”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周培公,第三位是李光地。按照出场顺序来排)
不得不说,他是三个人里面结局最好的那一个了
他由周培公向康熙举荐,才得以复出,从管马的摇身一变成了总督大人,他的使命只有一个——打倒延平王,收复台湾岛……
收复台湾的过程就不再赘述了,电视里都有。然而收复台湾后,姚启圣这样一个“大功臣”却功成身退,原因如下:
1.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姚启圣深深体会其中的道理,他的前车之鉴就是周培公了。周培公平叛三藩,却被弄到极寒之地做官,以至于弄了一身病,死的可惜。
剧中还有一个人也明白这个道理,那就是吴三桂,他为大清打得了天下以后,常年在云南“剿匪”,因为他明白,打了天下以后,如果没有事情可干,那么清政府也就留着他没有作用了
2.姚启圣年老体衰,差不多可以“乞骸骨”了。姚启圣年龄已经很大了,做官已经很难为自己了,并且朝廷当中明相和索相谁都惹不起,不敢轻易站队
还不如拿着皇帝的赏赐,回家置办上几亩田地,当一个地主老财,这样自己晚年有了着落,子孙后代也能够享自己的福。
总之,这个深得圣心,只是一时的。
皇帝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为了保住大清的江山,什么东西都可以用来牺牲——从一开始的苏克萨哈,朱国治,再到周培公,还有蓝齐儿,魏东亭,一直到李光地,容妃娘娘……
这些都是政治的牺牲品,都是帝王之术的棋子。功成身退,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个人愚见,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图片来自网络)
《康熙王朝》中,姚启圣有经天纬地之才,从封疆大吏一级级向下做到了九品(类似弼马温的职位),大清的各级岗位都做过一遍。因周培公举荐,康熙重新启用姚启圣,让其统筹收台事务。大功告成之后,姚启圣辞官归隐,激流勇退。姚启圣的退隐,有个人原因,也受到朝中形势的左右,他是顺势而为。
姚启圣做遍了朝廷上下所有的岗位,风光过,得意过,也失意过。完成康熙交代的任务后,姚启圣已经年近古稀,是时候颐养天年了。世界是年轻人的世界,姚老师上年纪的人了,要给后人让路。当初,姚启圣宁愿去三里河马场养马,也不愿为官,就是因为他嫉恶如仇,看不惯官场的风气。他的个性与整个大清官场的作风,格格不入。
知进退是为官之道,也是自保之道。功高盖主如果不及时刹车,后面的万丈深渊就会等着他。陶启圣是一位帅才,收回台湾他居功至伟,已经引起朝廷上某些官员的嫉妒,倘若再不收手,就等着被明珠等人弹劾。在平台的过程中,姚启圣也得罪过不少朝廷官员,索额图、普赖都因他而利益受损。他在朝堂,迟早会被索额图等人秋后算账。历史上,被卸磨杀驴的功臣比比皆是,姚启圣是个聪明人,知道韩信的下场,懂得学习张良。
在康熙心里,在朝廷上,一直存在满汉之别。尤其是康熙,始终都是满清贵族利益的代言人。满人立功升官发财成了天经地义,汉臣芝麻绿豆大点功劳就会引起不满。康熙在用汉人的时候,也会防着汉人。康熙任命姚启圣负责全部平台事务,结果又给姚启圣添堵,明珠、索额图等人牵制他,甚至想稀释他的功劳。满人对姚启圣的牵制,给他的工作造成极大的麻烦。
姚启圣心里清楚,康熙先是满人的利益代言人,其次才是天下的皇上。在大清朝堂之上,汉臣不好当,周培公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立下汗马功劳却被扔到冰天雪地。既然康熙不能完全信任,姚启圣又不想重蹈周培公覆辙,只能归去来兮。当姚启圣说回家丁忧的时候,康熙借坡下驴说不给他官做,连挽留的意思都没有。在康熙心里,姚启圣已经死了一万次,早就该回家抱孙子了。
姚启圣深得圣心的是他的才能,不是他本人,当康熙需要的时候可以用一用,不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束之高阁了。姚启圣知道自己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恪守本分,功成身退是他的最佳选择。
原创:陈秋媚,转载请注明出处!
《康熙王朝》里,涌现出的一个个勋贵重臣、封疆大吏,如索额图、明珠、周培公、魏东亭、李光地等辈,当中真正懂得抵制权力的巨大诱惑,功成身退、保身长全的大概只有伍次友和姚启圣了。而这两人中,又是姚启圣更为圆满,毕竟得偿所愿成就了一番收复台湾的伟业。
姚启圣其人能力出众、人才难得,但又自视清高,很少把人放在眼里。这样的性格注定难以与官场同僚相处,以至于别人是官越做越大,唯独姚启圣是官越做越小,甚至连顺治都留下旨意,对其永不录用。
康熙对姚启圣的破格提拔,起初还是有赖于周培公对他的极力举荐。可君臣二人还没来得及相见面谈,姚启圣就因鞭打李德全一事让康熙下不来台。打狗还得看主人的呢,心里不痛快的康熙,随便寻个由头幽闭了姚启圣一段时间,天天好酒好肉伺候,就是不给他书看、不让人跟他说话,好好得杀了杀这个老头身上的清高傲气。
这与当初周培公的形象颇为相似,康熙还叮嘱过他应该向索额图学习学习,给皇帝留点面子。姚启圣风烛残年之人,心中积压的孤傲气息比起周培公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估计也正因为如此,周培公才能与姚启圣这个倔老头说得上话。康熙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姚启圣的性格,反倒是蓝其儿的一句“姚总督,你一身的汗臭味,熏死我了!”将姚启圣浑身上下散发的酸腐文人气息,描述得十分到位。
经过一番磨合,康熙与姚启圣终于就平台一事达成了共识,姚启圣的“三必抚三必剿”策略进退有序、入情入理,十分符合康熙对台湾问题的看法。于是,康熙对姚启圣破格重用,授予其福建总督一职,让他全面负责对台的战略和政务。
一心只求在死之前,最后干成一件大事的老干部姚启圣十分放得开。不仅屡屡与上级对抗,反对明珠对台采取安抚和谈的主张,反对索额图用满人内陆水师和荷兰人揆一参与对台战斗,而且出口刁毒、不留情面,俨然一副光脚不怕穿鞋的架势。就连康熙也受不了这个姚老头的扭扭捏捏,干脆一度打发他回老家丁忧。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抗上级、惹怒皇帝的姚启圣,却在最后得到了善终。康熙不仅封赏他为西湖候,而且将杭州西湖边上的一处行宫,连同里面的古籍珍本都一并赏赐给了他。如此结局,比起索额图、明珠倒台幽闭,李光地远贬台澎的下场,不知道要美好圆满得多多少。
这当中,应该与姚启圣本人和康熙两方面的因素都有关系。消灭郑经、收复台湾后,姚启圣自知功成身退的时候到了,况且自己年事已高,干事创业、名留青史的心愿已经完成,没有必要继续赖在官场上宦海沉浮。此外,人贵自知的姚启圣,也十分明白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在官场上打滚,时日久了难免重蹈以往一贬再贬的覆辙,倒不如急流勇退,保全身家性命,做些读书闲居、颐养天年的乐事,岂不快哉!
康熙这边,更多的大概是出于对周培公的愧疚之情。多年前的周培公,与现如今的姚启圣,一个是平定三藩之乱,一个是收复台湾,两个都是汉人,两个又都是功不可没。然而,周培公在索额图、明珠等满族亲贵的排挤下,被康熙安排到满人的老家、冰天雪地的盛京监视为官,最终英年早逝、空耗虚度了十几年光阴。今时今日目睹眼前的姚启圣,怎能不让康熙勾起旧日的情怀。
康熙对朝臣的保护,除了姚启圣之外,还表现在了从小一块长大的魏东亭身上。借着祭拜明孝陵时朱三太子的刺杀未遂事件,康熙用心良苦得将这位发小贬官到了台澎当县令,使之远离索额图、明珠党争的漩涡中心,最后也得以善终。
在剧中,康熙对姚启圣真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他的才,恨的是他的“傲气”。
当然,康熙最恨的恐怕是姚启圣身后所代表的传统的汉族士族,如同康熙在剧中所说的,这些士族看不起满人,自认为自己拥有5千年文明,看不起这些骑着快马手握弯刀入主中原的蛮夷,而姚启圣更是恨不得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这股子自负气息,他看不起满人,自然也看不起皇上,他觉得皇帝不配做可以驾驭他的伯乐。
皇帝确实拿姚启圣也没办法,这家伙把大清的各级官员从上到下做了个遍,最后用养马的方式去讽刺清廷—我养马都比伺候你们强。
姚启圣,软硬不吃,但是确实有非常有能力,这让皇帝恨啊,在心里都杀了他上千次了,最终皇帝和姚启圣敞开心扉,又烧了顺治皇帝的相关遗诏,费了好一番周折,这才暂时地收了姚启圣的心。
于是,姚启圣从一个管马的从九品小官,摇身一变成了总督大人,最终用了几年的时间,在帮助清廷收复台湾的事情上,立下了不世之功。
随后,他就请求皇帝“告老还乡”了。
一个封疆大吏,又立下盖世之功,能如此急流勇退,真的非常难得。
自然,从剧中视角来看,姚启圣在顺治朝大起大落,被永不录用,到康熙皇帝这里,幸得发掘,再次启用,用承担了收复台湾的伟业,对姚启圣来说有生之年也足够了,他并不贪图官场上的这些荣辱,能完成一些建功立业的大事情,他也很知足了。
说的不好听一点,这几年的官场生涯,康熙和姚启圣可以算是彼此“利用”的关系,或者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姚启圣虽看不起满人,但见康熙爷学富五车、言行举止堪称千古明君,他打心眼里是佩服康熙的,他接了福建总督的位子,也能把事情干好,康熙也是由衷地感叹:身边要是多几个姚启圣这样的人就好了。
双方彼此其实都知根知底,李德全也说:姚启圣有些地方像皇上,而姚启圣做事也很有分寸,他既不会像周培公那样顶撞康熙,也不会像李光地那样对康熙完全服从,他只是借助皇帝这个平台,能做些大事,了了自己的官场夙愿。
在明珠自作主张招抚台湾失败后,也经历了和明珠的明争暗斗,姚启圣也明白康熙的重心还是在满人大臣身上,明珠既然被召回朝廷,那福建这边总得有人出来承担招台失败的责任,于是自己干脆就辞官丁忧去了,其实也是给皇帝一个台阶下。
皇帝对姚启圣真是又爱又恨,看到姚启圣的奏报,康熙感叹说“朕把这个姚老头子也得罪了”,其实里面饱含了对姚启圣的肯定和无奈,最后,康熙用痛斥姚启圣的方式给他一道圣旨,把姚启圣“骂”的心悦诚服,开心异常。如那句“朕越是骂他,他和朕就是越贴心。”
姚启圣再有才,但过于愤世嫉俗,个性孤傲,他在这个官场待不了多久,平台事务结束后,他早晚会走上周培公的老路,对此,康熙也很清楚,索性就给他封了个西湖侯,给他赏赐了大宅子还有很多书籍,打发他去安度晚年去了。
这样对姚启圣其实也挺好,毕竟也70岁的人了,再做官下去也很累,不如急流勇退,回家做个乡绅,每天看看书、享享福,挺好。
如何评价明思宗朱由检?
崇祯皇帝作为明朝的末代皇帝,是他的人生悲剧,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是他的不幸,但他不能被明朝灭亡的锅,他死的壮烈,践行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誓言,虽然他自身有一些毛病,但依然值得尊重,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呢?
一、勤政的皇帝,一改明朝中后期,大量皇帝的懒政的情形。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二、尽管崇祯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后金的反间计而凌迟袁崇焕,可谓自毁长城,将其性格的严苛、猜忌、多疑、冷酷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悲剧皇帝,死的壮烈,值得同情与敬佩,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是他的不幸,但他不能被明朝灭亡的锅,煤山上吊而死,他死的壮烈,践行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誓言,虽然他自身有一些毛病,但依然值得尊重。
朱由检可以说是整个明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之外最勤劳的皇帝了,二三十岁就白了头,可惜其帝王之术太差,做一个腐儒是合格的,做一个帝王就差太多了!
1.其上位一开始就废除了自己的眼和手,那就是东厂和锦衣卫,导致大臣没人监督,贪腐严重,最主要是光明正大的贪污受贿,还有商人同满人做生意,这些就是废除锦衣卫的代价。
2.东林党的做大,可以说其一手把东林党扶持长大,导致自己的权利大大减少,命令发不出去,自己的命令如果文人不想让他出去,连京城外都发不出去。
3.性情多变,在位十几年中光内阁首辅都换了几十个。导致十几年中政策几乎没有实施完整过,都是换一届一个政策,同时首辅的来回更换可以说是对党争的扩大,明末党争的强大无法比较的。
4.军权,不信任军人,可以说明末还是出了很多明将的由于对军人的不信任导致了将军作战中,屡次失败,这是亡国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一心想中兴大明王朝日益衰败的江山,确最终成为亡国之君,他本不该成为亡国之君的,确承担了亡国的责任,明朝的衰落从万历皇帝就开始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史教训依然能警醒今天。
明思宗朱由检是中国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一位帝王。1644年景山公园那棵歪脖树上永远定格了他35岁的青春年华。殉国前,披发掩面,说羞见列祖列宗;说可毁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令人扼腕叹息。如果套用鲁迅先生评价阿Q的一句话,那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接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积重难返,风雨飘摇的烂摊子。他勤政爱民,厉行节俭,多次下《罪己诏》,他应该是个“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他的悲剧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剧,是明末整个朝廷团队的悲剧,不能简单的推到思宗一人身上。
纵观崇祯一朝,有其君无其臣。整个团队无官不贪,毫无责任担当,即使他再勤政也无力回天。思宗殉国时,身边只有一个老太监王承恩,大臣们都各自逃命去了。如果把他放在万历之前,他可能是个中兴之主。在这种局势下,即便是他的老祖宗朱元璋再世也无能为力。因为臣已经不是洪武之臣。
他刚愎自用,性格猜疑。说他除掉阉党是“自毁臂膀”,东林党拍手称快。然而此时东林党已经掌控了国家政治经济命脉,早已尾大不掉。由此看来,当今中央接受了东林党的教训,铁腕打击想操纵国家经济的私人财团、垄断资本,是何其英明!扯远了。
说杀袁崇焕是“自毁长城”,我认为也有点夸大其辞。袁崇焕五年平辽也只是夸下海口,以慰圣心罢了。况且袁崇焕志大才疏,胆大妄为,擅杀毛文龙,那才叫“自毁长城”。然而后金有明君(皇太极)、名臣(范文程、多尔衮等等)、雄兵(八旗子弟),横扫中原已不可抗拒。所谓平辽只是一种雄心狠话而已。
思宗殉国是不幸的,然而他又是幸运的。在众多的末代皇帝中,他赢得的礼遇是最高的。顺治帝为其修陵寝,以天子礼葬之,由此可见一斑。
南明弘光皇帝把崇祯的庙号定为思宗,怎一个思字了得。
本问答系原创 图片选自网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监察攻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监察攻略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